ICP备案证书号: 沪ICP备20005974号 © 2005-2024 耐美尔情趣商城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之前,有一个“被看手机引发恐慌”的话题升上热搜,话题内容是:
当别人拿自己手机时,就会有种恐慌的感觉,虽然手机里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东西,但就是不能给人看。
有很多网友表示,这简直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话题。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依旧是边界问题。
被看手机的人,内心会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
亲密关系中同样如此,别说另一半了,就是你的手机被看,你同样会感觉不舒服,哪怕没有什么不可以看的内容。
这其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
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
这个边界为彼此保留了自我的空间。当然,边界并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尝试靠近的同时,尊重了别人说“不”的权利。
比如,如果对方有什么心事,你允许他跟其他朋友说, 还是一定要跟你来说?你允许他保有自己的秘密吗?允许他有自己的异性朋友吗?
这些问题都跟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有关。
它的核心仍然是:尊重对方说“不”的权利,也能够维护自己说“不”的权利。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说“不”,会影响两个人 的关系吗?如果两个人有边界,是不是意味着两个人对这段关系不够投入,甚至怀有二心呢?
不是这样的。
在亲密关系中,边界并不是不能分享,而是有权利分享,也有权利不分享。
就像给自己的房间安了一个门,可以邀请对方进来,也可以不邀请。
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想进来就得敲门,也因为有了这扇门,对方收到邀请进来,才会更觉得亲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边界”呢?
关于边界,通常情况下有物理意义上的距离边界,还有一种是关系中的边界,后者我们只说关于亲密关系中的边界问题。
物理边界
在物理距离上,最权威的说法来自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博士研究,他的理论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01. 亲密距离(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合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夫妻及情人之间。
02. 私人距离(45-120cm):
朋友,熟人或亲戚往来的情况一般保持这个距离才相宜。
03. 礼貌距离(120-360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活在办公,处理事情时。
04. 一般距离(360-750cm):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公共场合看演出等。
通常的社交,你可以参考这个理论距离来辨别或保持与人的距离。
而亲密关系中的边界,该如何界定呢?
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每对伴侣所达成的协议都不一致。
但有三种边界问题需要小心处理,否则会给伴侣带来困惑。
01. 对方的心理活动。
在亲密关系中,人总是会对伴侣是否忠诚的信号异常敏感。
女性想要男生保证他在心理上也忠于自己,而男性呢,多少觉得对方侵犯了自己的边界。
可是,无论你多想跟伴侣亲近,伴侣的心理活动就是他们的边界,你既不能责怪,也没办法控制。
02. 爱人的情感历史。
当你遇到一个喜欢的人时,你会很想知道对方的情感历史。
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判断你在对方心里是不是最特殊的一个,想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甚至希望这个来判断对方在情感上是否可靠。
但是,如果对方说了“不”,这就是他的边界。
这不是对方不信任你,而是他在为自己保留空间。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说“不”。
有时你也愿意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情感经历,是因为你渴望自己能够完全被对方理解和接纳。
可是很多时候,这么做仍然是一件有风险的事。
也许在问的时候,对方会说:“没事没事,你就告诉我吧,我都接纳。”
但你仍然要明白你有权利说“不”。
也许你会想:这样会不会对他不诚实?
可是,你守护的边界,不仅保护了你自己,也保护了你们的关系。
你要知道,怎么去保护彼此的关系,比诚实更可贵。
所以,如果你不愿意分享时,你可以跟对方说:“我爰你,但是你不需要去了解我的所有,你只要知道,我对你全心全意就好了。”
03. 对方的原生家庭。
有些夫妻,他们会通过贬低对方的原生家庭,来贬低对方。
如:“他妈妈是一个很控制的人,所以他很少有自己的声音。”
“她父母关系不好,所以她对感情就没有信心。”
每当夫妻这么说的时候,通常TA的伴侣会很生气。
因为忠诚于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本能,如果伴侣不希望被这么说,那这就是他的边界。
如果突破了这个边界,那就是站在了伴侣原生家庭的对立面。
在这里,你需要思考:你知道在亲密关系中,哪些是你的边界?哪些是你伴侣的边界吗?
不经对方同意,私自看伴侣手机进而引发矛盾的深层原因是——你越过了“边界”。
为什么TA不喜欢被你看手机?
首先,边界意味着隐私。
保护隐私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感,往大的角度上说,就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人的边界意识是天生的,人生来就有焦虑的基因。
对很多现代人而言,手机变成一个覆盖我们全部衣食住行的社交工具,是我们生活割不开的一部分。
里面有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印记,地图帮我们记录我们去过哪里,大数据汇编了我们浏览的喜好,支付软件汇总了我们的账单。
一天当中几乎一半的时间依赖手机生活,于是它又变成了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记忆的遗忘规律同时加深了我们的恐慌,生怕某些连自己都记不起来的足迹和还没来得及分辨属性的事物,被暴露在别人的眼前。
至此,手机已经不是一台简单的通讯工具,而变成了隐私的载体。
这时隐私自带的敏感性质让我们时刻保持着警惕,手机被看等同隐私被获悉.
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受到我们身体的抗拒,所以我们要护其周全,方能安心。
其次,边界意识是固有的意识的提高。
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在铺天盖地宣传后被强化,重视,鼓励。
人们在这种强有力的依据支撑下,将个人的边界划分变成必然。
从前父母们或许认为孩子不可以有隐私,所以强行越界,包办所有。
现如今,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识得到加强,阻力相对少得多。
这就变成一种社会和家庭的共识:个人边界不可侵犯。
人和人之间保持边界,不但能够起到保护作用,也是一段关系得到持续发展的必要。
心理学上的心理舒适区,指让人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感觉的边界。
在这个区域会觉得放松,没有压力,是一个不会引起焦虑的心理边界。
写到最后,想起了一个国外的调查:
英国某个社会机构,调查了英国近2400名曾发现了伴侣的不忠行为或者有过不忠行为的受访者,发现41%的不忠行为是通过手机曝光的。
排行第二 (23%)的不忠行为是通过社交网站发现的。
这项研究初始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声称损坏了手机,而近10%的受访者称,他们的手机在争吵后被摔坏或扔掉。
这些研究表明,许多人几乎经常查看另一半的手机。
有时候这样做也是合理的。
因为,人们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一个骗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