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爱健康

夏季饮食的六个健康小贴士

小美
发布于2021-07-05 09:40

1。夏季宜养心健脾,解暑化湿

中医说“夏为火,性热,连心,主身久,暑邪。”是指心在五行中属火,火之邪最易损伤心脏,常导致心脏病,如坐立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不安症状。而且中医认为“汗液是心脏的液体”,夏季排出的大量汗液不仅会损伤心脏,还会导致心脏阴虚,更易受夏季炎热的侵袭,所以夏季要注意养心。多吃清热消暑的食物,既能清除夏季高温带来的暑热,又能清除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以服用辛凉或凉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等,以利心火,消暑。

夏天最后一个月是长夏,对应脾。此时天气闷热多雨,空气中湿度较大,人更容易感到湿邪,而脾喜燥恶湿。一旦脾阳被湿邪压制,超出脾胃的适应能力,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腹胀、四肢不温等脾病。所以长夏饮食要清淡,少油腻,少感冒。脾虚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少吃多吃辣椒,可以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抵抗湿邪对脾脏的侵袭。还可以服用健脾祛湿的中药,如白术、莲子、茯苓、广藿香、豆蔻等。既健脾胃,又消暑祛湿。

2。夏季饮食要节制

《黄帝内经》说:“五谷、肉、瓜果、蔬菜,吃了养了,没有错,伤了它的义。”“饮食有节日.所以它可以被上帝塑造,是时候走向他生命的尽头了。”食物本应滋养人体,但如果不适量食用,则会适得其反,损害人体正气。所以一定要控制饮食,规律饮食,饮食得当,才能使身体和精神一致,才能支撑生活。

饮食控制不仅要防止暴饮暴食,还要注意三餐的时间和分配。早餐应该7点左右,午餐12点左右,晚餐18点左右。俗话说“早吃好,中午吃好,晚上少吃”。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早上一盘粥,不足以教晚上。”《饮膳正要》说:“晚饭不要多吃,晚饭少吃,活到九十九。”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在夜间逐渐降低,热量消耗较白天明显减少,所以晚餐吃多了会变成体内的脂肪,使人发胖。同时,晚餐吃得太多或太油腻,会增加胃的负担,引起腹胀、消化不良等现象,影响睡眠,即所谓的“胃不和、烦躁不安”。尤其是老人孩子消化能力不强,夏天更差。吃多了难以消化,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胃病。俗话说“要孩子安全,就要饥寒交迫”。早在《伤寒论》年,汉代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谷必差”,即在保持身体基本热需要的基础上,少食,多病自然治愈。我们现代常见的一些疾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等,都与饮食失控密切相关。古人提出的“越谷越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夏季饮食宜苦、辛、酸、咸,少甜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五味是什么?所谓五味,是指五味:酸、苦、甜、辣、咸。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是由这些味道组成的。想象一下,如果食物没有味道,食物本身就失去了乐趣,人们就失去了食欲。当然,五味的作用不仅仅是品尝来刺激人们的食欲,而是中国传统的理论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滋阴补血的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

辛辣味具有散结、行气、活血的作用,如生姜、洋葱、大蒜、胡椒、胡椒等。

五味适量摄入对人体有益,能维持阴阳平衡。但五味摄入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身体不适,甚至生病。因为五味对应五行和五脏,吃多了五味会对相应的脏腑造成损害。

《黄帝内经》说:“多吃盐,脉搏会充血变色;吃多了苦,皮肤会掉,头发会拔;多吃辣的,然后肌肉急,爪子干;吃酸多了会尴尬,嘴唇会露出来;多吃甜食会骨痛,五味伤。”也就是说,吃太多咸的食物,使血液在血管中运行而停滞,甚至变色;吃太多苦的食物会使皮肤干瘪,头发脱落;吃太多辛辣食物,导致筋抽筋,爪干;吃太多酸味食物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得更粗更硬,活动不利;吃太多甜食会引起骨痛和脱发。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是可以亲身经历的。例如,长期摄入过多的盐容易导致高血压,但盐摄入不足也会使人疲劳虚弱,生出白发。所以饮食中要调和五味,有益健康。五味过偏,会致病。《黄帝内经》已经明确指出:“正因为如此,骨骼正软,气血运行,故密。若有,则骨炼,路如法,有天命。”即五味搭配得当,气血得以充盈,身体各系统功能得以调和,才是正确的延寿之道。

4。夏季不应恣食生冷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夏热的时候,腐烂有点晚,瓜果、果园、蔬菜会产生痰、冰水、肉桂浆、寒相值。特别难做。”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外面阳光灿烂,体内阴气郁结。如果吃太多的凉性水果蔬菜,体内会有寒湿,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夏季气温高时,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热生理反应。多汗,多喝水,胃酸容易被稀释,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导致食欲不振。这时,如果能合理安排饮食,适当吃一些冷饮,不仅能消暑解渴,还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有益健康。但如果不加控制,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不仅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原则,还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的脾胃阳气逐渐下降,暴饮暴食和感冒会进一步伤害肾阳,导致腹泻。孩子消化功能还不全,夏天容易湿热。他们通常吃冷生食,尤其是冰淇淋和饮料,含糖量高,容易损害脾胃的运化功能,引起长期食欲不振、腹痛、大便异常等症状。如果不从饮食上纠正,会引起胃肠道疾病,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女性有特殊的月经、腰带、分娩、分娩等生理过程,容易出现气血不足。血的特点是温、寒,所以女性不能随意吃寒,尤其是经期和产后。产后吃凉不仅会伤脾胃,还会引起阴道分泌物过多、痛经甚至不孕。这不是吓唬人,中医治疗不孕症首先要求忌寒。所以夏天生冷吃一定要克制。

5。夏季饮食宜清淡

《吕氏春秋》说:“肥肉一个

饮食要简单,在脾胃容易消化,这样可以预防肠胃疾病。清淡的饮食通常被称为“少餐”。主食应该是全谷类,副食应该是豆类、蔬菜、水果、菌类。清淡饮食也不是完全素食。肉含有必需的蛋白质。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所以要少吃,少吃肉。烹饪以蒸和煮为主,少炒,少油少盐,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

6。夏季饮食要注意卫生

中国有句好话说:“饮水干净,不准有瘟疫。”“夏至,井变水,冬至,火变,可以去温病。”"这种疾病来自口腔。"说明古人早就意识到饮食不洁会导致疾病。

《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说:“春夏大雨,飞升山河,有毒,山居无其他水喝,蒜头或少许白矾捣碎放入缸中为宜。”《调疾饮食辩》有记载:“所以在疫情流行的时候,把人泡在水箱里为宜。如果经常喝,不会传染。井水若沉一,则解毒,独一无二。”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人在夏季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智慧。

夏天,尤其是长夏,潮热特别适合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另外,人在夏天多喝水,胃酸被稀释,削弱了消化道的防御功能。如果不注意食品卫生,特别容易发生肠炎、痢疾等消化道传染病。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最重要措施。不要买变质的食材。最好现在就做饭吃东西。隔夜食物应在食用前充分加热。生的水果和蔬菜应该清洗和消毒。做凉菜的时候要加大蒜和醋,既能入味,又能杀菌,刺激食欲;不要暴食受凉,保持脾胃功能旺盛。注意这些方面,就能达到“内守正气,不作恶”的目的。

申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